[1] 徐冠岳.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动因与进路[J].教育探索,2022(6):30-33. [2] 张海生.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37-43,96. [3] 焦磊,刘玉敏.高校人工智能学术组织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21(6):59-64. [4] 孙爱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34-37. [5] 吴建强,杨晔,薛皓文.基于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 134-136. [6] 胡清华,王国兰,王鑫.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3): 43-50,57. [7] 李川,刘洲洲,苏世雄,等.“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8): 150-153,172. [8] 朱加莹,霍楷.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1):75-79,83. [9] 全力,张笑钦,吴承文.面向核心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02-106. [10] 吴蓓蓓.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5):11-16. [11] 汪滨,张秀芹,李昕,等.基于竞赛和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J].高分子通报, 2022(11):124-127. [12] 范林.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8):19-21. [13] 李洋. 需求旺盛 AI复合型人才养成靠什么[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2-09-12(013). [14] 朱斐. 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3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