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海丰. 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22(8):5-7. [2] 徐敏,欧阳瑶诗,石静.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8):91-93. [3] Amabile, Teresa 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J]. J Pers Soc Psychol,1983,45(2):357-376. [4] 白福臣.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德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2013,(3):1-3,14. [5] 季卫兵.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54-157. [6] 沈良峰,李倩,易欣.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内涵与创新能力培养[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S1): 116-119. [7] 张新政.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36):15-17. [8] 潘炳如,顾建民.导师指导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不同学科类别的差异性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52-60. [9] 张之光,王婷婷,刘金龙.关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1): 61-63. [10] 杨金辉,王劲松,谢水波,等.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基于分层递阶理论[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70-72. [11] 宫克勤,刘晓燕,贾永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35-36. [12] 杨晴. 飞奔的物种[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13] 胡莉芳. 教育性与研究性——一流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1): 62-69. [14] 张晋. 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