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水梅. 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状况[J].现代教育管理,2013(8):55-60. [2] 迟晶,王瑞,鲍旭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推广——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8):33-36. [3] 田少萍,郭玉鹏,徐家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11-12. [4] 李雄鹰,黄海峰,马树超,等.兰州大学“拔尖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心理与学习收获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5):188-197. [5] 李曼丽,苏芃,吴凡,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培养与成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1):31-39,96. [6] 朱亚先,洪炜,夏海平,等.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9,34(10):8-13. [7] 李朝阳,曹锟,王曼曼,等.高师院校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选拔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俊甫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8):67-68,131. [8] 陈霞,王松柏,张国梅,等.深化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突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5):71-76. [9] 廖文波,张刚,黄相璇,等.基于“卓越计划”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27(3):131-134. [10] 陈小鹏,梁杰珍,王琳琳,等.以“工程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5):58-63,96. [11] 胡鹏,牛静.应用化学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7,44(14):299-300. [12] 吴传保,严平,曾湘晖,等.校企“四维双向”融合培养应用化学卓越人才[J].化学教育,2016,37(18): 15-18. [13] 鞠权兴. 基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管理,2016(11):210. [14] 辛炳炜,王丽梅,王爱丽.地方本科院校化工卓越人才螺旋渐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6,31(8):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