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健,杨冬.工程教育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整体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11,96. [2] 林健,杨冬.工程教育智能化:内涵、特征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6):97-107. [3] 史秋衡,常静艳.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战略特征与制度建构[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4-05-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0526.1321.002.html. [4] 董桂伟,赵国群,王桂龙.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与趋势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7):85-92,96. [5] 张志勇,赵新亮,等.面向2035的教育强国建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 [6] 袁振国.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7] 石中英. 什么是教育活力[J].上海教育科研,2021(3):1. [8] 祝士明,郭琰.智能教育背景下新工科教学改革: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55-161. [9] 张志勇. 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J].教育研究,2011,32(2):54-57. [10] 张雷生. 5G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困境与现实路径选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119-126. [11] 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19-01-25)[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1/t20190124_367996.html. [12] 李逢庆,王政,尹苗.智慧课堂的嬗变与趋向[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9):13-19. [13] 何文涛,路璐,周跃良,等.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本质特征与一般过程[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3):12-20. [14] 杨宗凯. 以数字化夯实教育强国基点[J].中国教育学刊,202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