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翠梅,朱锡芳.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8):89-90,92. [2] 朱为鸿,丁佳.“三链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4):13-21. [3] 毕杨,杨晓濛.面向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26):143-145. [4] 陈成,刘海燕,刘达.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7):137-138.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7. [6] 胡茂波,王思言.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12-17. [7] 孙竹青.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教育振兴:历史使命、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80-87. [8]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3(4):5. [9]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0] 尤磊,冯岩,郭颂,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21(11):14-17. [11]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12] 李忠红,胡文龙.基于三链融合的理工科高校组织变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71-77. [13] 孙克新,李玉茹.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88-91. [14] 吕慧,赵姗姗,孙连鹏,等.环境工程“新工科智慧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7(33):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