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党锐. 邮政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邮政研究,2023,39(4):31-35. [2] 艾湘军. 高职院校构建“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6(13):228-229. [3] 刘效壮.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探析——基于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材料分析[J].中国市场,2020(11):168-172. [4] 杜丽娟,黄杰,孙钦菊,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轻工科技, 2021,37(8):196-198. [5] 许琦. 职院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154-156. [6] 胡思远. 高职院校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实施策略与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康迪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190-191. [7] 王晓波,尚婧,王凡,等.高职院校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35-236. [8] 叶小明,李作为,王丽婷.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实践与创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1-6. [9] 郭磊夫.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17(16):28-29. [10] 连舒婷.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91-94. [11] 杨智敏,王桂娟,陈峥,等.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9(4):6-8,11. [12] 刘爱军,李洪恩,赵宝森,等.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9-11. [13] 张永亮,安超群,陈榕福,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进高职结构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模块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5):144-146. [14] SERRANO V, FISCHER 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07,18(5):599-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