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学东,陈姝姝.个性化教育: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6):101-108. [2] 徐大伟,史丽娟,王玮琪,等.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2): 21-23. [3] 王会海,孙克辉,刘正春,等.基于理工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2):46-49. [4] 陈友艳. ChatGPT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0):239-243. [5] 王亚杰,邱虹坤,吴燕燕,等.计算机博弈的研究与发展[J].智能系统学报,2016,11(6):788-798. [6] 李婵,彭兴.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综析与发展策略——以计算机博弈大赛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21,23(3):61-69. [7] 王亚杰,邱虹坤,尹航,等.计算机博弈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10-14. [8] 李媛,王静文,王博.以计算机博弈课程为基础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14):130-137. [9] 杨慧.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3+2”范式——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4(4):54-57. [10] 李贞妮,王骄,潘峰,等.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8(16):190-192,198. [11] 孙玉霞,王亚杰,王晓岩,等.机器博弈案例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3(1):32-35. [12] 刘成,李飞,孙玉霞,等.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在机器博弈课程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8):174-178. [13] 徐博,许德新,王辉,等.基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2): 231-235. [14] 何秀权,朱宗晓,孔德龙.基于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人工智能+X”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以中南民族大学平行智能研习社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5(10): 76-81. [15] 罗俊仁,张万鹏,苏炯铭,等.计算机博弈中序贯不完美信息博弈求解研究进展[J].控制与决策,2023,38(10): 2721-2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