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栾海清,薛晓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审视与改进[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59-61. [2] 沈云慈.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全链条融通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12):72-76. [3] 任嘉祺,高雄,倪勇.合作专利视角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40-145. [4] 冒巍巍,陈方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校友资源的开发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2):80-85. [5] 刘东霞,赵泳琪.考虑产学研协同的高校创新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地区差异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9):76-88. [6] KRETZ A, SÁ C.Third stream, fourth mission: perspectives on university engagement with economic relevance[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3, 26(4): 497-506. [7] JONES P, PICKERNELL D, FISHER R, et al.A tale of two universities: graduates perceived valu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ducation & training, 2017, 59(7): 689-705. [8] 屈振辉,李秋艳.地方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91-93. [9] 孙婕,曾姣,尹国友,等.河南省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11):11-15. [10] 吴国玺,郑直,刘培蕾.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教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基于X大学OPCE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 116-124. [11] 王凡.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产学研金服用”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6):92-96. [12] 杨小婉,朱桂龙,吕凤雯,等.产学研合作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学术绩效?——基于行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1,33(2):338-352. [13] 郑曦. 一流高校产学研共生体建设理念与路径——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96-102. [14] 孙竹,薛淑莲,齐继国.国内外高校金融科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8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