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1, Vol. 4 ›› Issue (6): 170-173.
武元鹏, 安鹏, 来婧娟, 刘丽, 西宇辰
出版日期:
2021-03-25
发布日期:
2021-09-07
作者简介:
武元鹏(1981-),男,山西稷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油气田工作液纳米材料与智能高分子材料,通讯邮箱:ypwu@swpu.edu.cn。
基金资助:
WU Yuanpeng, AN Peng, LAI Jingjuan, LIU Li, XI Yuchen
Online:
2021-03-25
Published:
2021-09-07
摘要: 实验装置的自研自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围绕导电高分子柔性器件的测试,将数字万用表和万能试验机相结合,根据材料的特性和测试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亲自动手调节两台设备的匹配情况,最后获得测试导电高分子柔性器件的设备。通过自研自制测试评价系统,让学生在参与前沿科研成果研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自研自制设备研发,使学校能够更好地研发适合自身专业建设需求的非标设备,提高师生设备研发能力,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中图分类号:
武元鹏, 安鹏, 来婧娟, 刘丽, 西宇辰. 自研自制拉伸敏感性能测试装置,培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70-173.
WU Yuanpeng, AN Peng, LAI Jingjuan, LIU Li, XI Yuchen. Self Developed Tensile Sensitivity Testing Dev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ntrepreneurship, 2021, 4(6): 170-173.
[1] 李丹. 科学实践理念下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 孟凡超.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导报,2014,32(25):90. [3] 高瑞苑,张海容.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80-182,186. [4] 屠美玲,杨阿三,李琰君,等.协同发展理念下高校自制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84-187, 208. [5] 余贺. 自制装置是提高专业实验水平的有力支撑[J].创新教育研究,2018,6(5):411-419. [6] 任秦博,王景平,杨立,等.用于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20,34(1):1080-1094. [7] 闫绍村. 聚氨酯基柔性应力应变传感器的制备及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9. |
[1] | 乔惠云, 陈誉.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35-37. |
[2] | 黄丽, 贾舒媛, 赵晏林, 曾庆, 卿馨予, 唐林.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新型混合教学实践研究——以《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43-46. |
[3] | 王立成, 刘帅. 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几类经典控制理论问题及方法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57-60. |
[4] | 李孟贾, 霍楷. 艺术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61-63. |
[5] | 夏璐, 冯涛, 张淑琴. “双创”教育背景下智慧型教育技术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66-68. |
[6] | 周桂凤.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80-82. |
[7] | 卓昱含. 探析思政学生“本导制”的价值意蕴、历史逻辑与实践方略[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91-93. |
[8] | 刘梦颖. 新时代西部民族院校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93-95. |
[9] | 刘春奇, 徐媛媛, 徐晓. 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96-98. |
[10] | 王迎涛.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99-101. |
[11] | 周华从, 洪海龙, 陈秋月, 李潇, 高媛媛, 许瞳. 高校工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实践——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11-114. |
[12] | 孟先彤, 卫彦琦. 基于SPOC泛雅平台的金融理财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16-118. |
[13] | 岳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同效应[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29-132. |
[14] | 李绍华, 冯晶莹, 王科. 基于“专创融合”的信息技术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33-135. |
[15] | 蔡瑞雷, 林鸿敏, 庄江伟, 杨孟浩. 线上线下一体化“三创”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6): 138-14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