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 尚丽丽.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10):1078-1081. [3] 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7-18. [4] 黄海鹏,李磊.“新医科”理念下中医人才培养的时代审思[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10):1167-1170. [5] 司建平. 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663-665. [6] 欧阳静,李秀芹,白思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医药管理学科群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8): 189-192,196. [7] 庞军,杨扬,唐宏亮.构建优势学科群,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发展[J].高教论坛,2009(2):18-20. [8] 沈兴蓉,冯瑞,王德斌.“新医科”人才分类培养策略与模式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8):31-34. [9] 梁永林,杨秀娟,李智慧,等.基于新医科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需求的教学改革路径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3):706-709. [10] 宋元明. “人工智能+医学”新医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部分高校实践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8):65-68. [11] 邴萍萍,许涛,江艳,等.“新医科”背景下高校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22(11): 65-68. [12] 王辰,马超.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15-17. [13] 罗莹,韦杨,阳洁,等.新形势下地方医科院校学位点评估体系的探索——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85-88. [14] 张丹,姚婷洁.法国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评估的制度变迁与指标体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1(5):10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