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宾杰,谢艳华,李泽雨.基于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教学模式的BIM技术类课程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 2023,9(21):143-147. [2] 张艳博,赵英娜.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9-20. [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发布[EB/OL].(2023-3-22).[2023-10-30].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6011.html. [4] 陈继旭,袁德润.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 “第二课堂” 的价值与实践关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5):56-60. [5] 耿悦杰. 大学生竞赛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4): 43-46. [6] 王玥芳,马令坤,杨海波.多元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3): 71-73. [7] 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101-106. [8] 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 214-216. [9] 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10] 刘璐婵,孙彩云.基于自组织理论的 “智能+” 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8): 122-127. [11] 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12] 王君,董明利,娄小平,等.基于虚拟教研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161-162. [13] 王亚娜,金丽馥,毛罕平.学科竞赛中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104-114. [14] 金迎迎,岳洪伟,罗兵,等.提升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竞赛培养模式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2020(8):9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