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爽. 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2015(2):135-136. [2] 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3] 吴海娜,耿平,王强,等.大学物理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5,25(2):84-86. [4] 祁之秋,李修伟,王凯,等.《植物化学保护》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2):129-131. [5] 高丽娟,顾婷婷,朱亚明,等.新资源背景下物理化学跨校修读学分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1(1):43-45. [6] 丁晓非,高巍,施伟,等.机械工程材料跨校修读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144-145. [7] 张爱华,于忠党,张志强.跨校修读电子信息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2(10): 17-23. [8] 聂瑾芳,金文英,袁亚利.分析化学跨学科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9):25-33. [9] 许晓政,关涛,林松,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跨校修读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J].陶瓷研究,2021,36(1):89-91. [10] 张玉红,王倚闻,夏炎,等.实践“儿歌弹唱”的“跨校修读”,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3):43-45. [11] 邓晓文,孙元哲.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研究——以辽宁大学“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为例[J].西部学刊,2023(12):149-152. [12] 周鲜华,何佳妮,叶茗玉.双循环背景下的高校跨校修学分课程共享模式与效果研究——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 93-98. [13] 孙慎侠,刘欣,王云华,等.互联网+时代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跨校学习的成效及影响因素[J].微生物与感染, 2022,17(5):333-336. [14] 施伟,高巍,谢忠东,等.高等学校同城跨校修读的优势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248-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