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燕,杨琼.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23,50(2):212-214. [2] 苟建霞,解胜利,贾冬梅.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S1):264-266. [3] 陈朝晖,曹志凯,江青茵.化学反应工程实验仿真系统[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1(6):782-785. [4] 翁育靖,李莹超,毕文彦,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当代化工研究,2023(13):135-137. [5] 李晓华.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J].人民论坛,2023(21):15-17. [6]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7] 杜传忠. 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J].人民论坛, 2023(21):26-30. [8] 刘振天.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和使命[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1):4-7. [9] 彭博,廖业欣,刘彭如,等. 新工科背景下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 化工管理,2023(22):40-43. [10] 郭艳,李常艳.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3):94-99. [11] 张爽,高华晶,张吉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9(10): 12-15. [12] 唐克,孙潇镝,王聚财,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云南化工,2023,50(1):184-186. [13] 陈霞,王亚琴,金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化工,2023,49(4):167-169. [14] 符开云,刘清,汤吉海,等.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气固催化反应为例[J].化工时刊, 2023,37(4):11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