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谭显东,刘俊,徐志成,等.“双碳”目标下“十四五”电力供需形式[J].中国电力,2021,54(5):1-6. [2] 黄奇帆.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2022(8):8-11. [3] 刘吉臻,马利飞,王庆华,等.海上风电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1):149-159. [4] 樊肖杰,迟永宁,马士聪,等.大规模海上风电接入电网关键技术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及应用[J].电网技术, 2022,46(8):2859-2870. [5] 严新荣,张宁宁,马奎超,等.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J].发电技术,2021,23(1):149-159. [6] 王萍,路志英,李鹏,等.面向新工科非电类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知识体系构建与思考[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41(11):3730-3741. [7] 葛丽娟,李海军,喻明,等.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72-74. [8] 本刊编辑部.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J].农村电气化,2023(7):3. [9] 舒印彪,谢典,赵良,等.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再电气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3):195-204. [10] 朱桂萍,林今,孙宏斌,等.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气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40(13):4063-4072. [11] 林健.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12] 符杨,韦钢,唐忠,等.面向能源战略变革的“复合型”电力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3,43(9):3683-3691. [13] 赵彪,余占清,朱桂萍,等.基于教研相融和翻转课堂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实践——以“能源互联网中能量转换与互联设备”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42(9):3490-3501. [14] 李建林,崔宜琳,王力.储能学科建设探索及相关建议[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3,43(9):3674-3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