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迎. 碳中和概念再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32(4):1-12. [2] 张洋,赵岳,李威达,等.碳中和1+N之路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22,34(12):50-53. [3] 李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J].红旗文稿, 2023(6):40-43. [4] 周枕戈,庄贵阳.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的经济激励与策略选择[J].企业经济,2023,42(5):62-70. [5] 宋璐璐,熊小平,陈伟强.资源循环助推碳中和的路径[J].科技导报,2022,40(24):5-13. [6] 贾爱林,程刚,陈玮岩,等.双碳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形势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3,50(2):431-440. [7] 黄震,谢晓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10-1018. [8] 邹才能,熊波,薛华庆,等.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48(2):411-420. [9] 熊书玲,郑佳,康凯,等.“双碳”目标下全球钢铁资源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发展态势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3,38(5):48-55,64. [10] 嵇鹰,杨康,崔晓红,等.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循环工艺设计概论》教改探索[J].砖瓦,2021(11):192-193,195. [11] 魏剑,张昊,张军战,等.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新材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24(7): 155-157. [12] 翟大宇. 高校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24(9):1-4. [13] 刘明华,刘以凡,王晖强,等.“双一流”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与发展[J].循环经济,2017,10(8): 13-16. [14] 张攀,吕小改,李冬伊,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构建[J].广州化工,2022,50(8):174-176, 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