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20-21. [2] 张丽,姜月秋.“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浅析[J].福建茶叶,2020,42(3):400-401. [3] 陈棒棒,马保建,王立强,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1,48(5):55-57. [4] 于开平. 振动力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J].力学与实践,2017,39(2):185-191. [5] 蒋勉,毛征宇.数学类课程在机械动力学硕士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4):136-140. [6] 李炎.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56-157. [7] 李佰洲,蔡兰蓉,刘瑛.研究生机械动力学课程翻转课堂初探[J].科技视界,2018(15):55,96. [8] 赵津,张泽.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与实践,2022(3):129-135. [9] 黄毅,唐宏宾,何志勇,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新模式[J].大学教育,2021(7):71-73. [10] 成建联. 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教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58-159. [11] 赵倩,袁静,蒋会明,等.工科高校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探析——以“机械动力学”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4):108-109. [12] 李峥,秦朝烨,王天杨,等.机械故障仿真试验台实验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4):32-37. [13] 李峥,韩勤锴,孙通,等.行星齿轮教学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7):91-94. [14] 赵禹,冒国兵.工科高校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4):188-190. [15] 郑航. 声音的共振——声音艺术下“音流学”原理初探[J].艺术大观,2022(20):43-45. [16] 曹健,王文才,李建伟,等.互动研讨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4):18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