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D/OL].(2021-10-12)[2023-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share_token=3992a455-84e9-45b5-9db7-2dd675740537. [2] 何永全,程俊伟,张新房,等. “双创”背景下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以《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96-198. [3] 赵凯,王俊生,董建红.基于“专创融合”的微纳光子集成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 2022(23):68-72. [4] 朱爱萍,韩莹,胡效亚.“五位一体”应用化学专创融合特色课程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49-53. [5] 王雪艳,丁武军.高校“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181-185. [6] 陈森玲,李晓菲,谢涛洪.基于OBE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1):93-96. [7] 崔娜,肖春玲,徐建国,等.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与设计——以《粮油食品工艺》为例[J].包装工程, 2022,43(S2):171-176. [8] 徐勤超,潘海兵,谢坤,等.专创融合的“机械学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3,54(5):163-166. [9] 何利民,吕宇玲,杨东海,等.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时代油气储运本科教育应对策略[J].油气储运,2022,41(6): 694-701. [10] 方敬,岳伟伟,周茂霞,等.专创融合驱动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44(1):68-74. [11] 谢红梅,吴昕,吴芳珍.基于黄金圈法则的大学生构建“建立求职网络”主题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5):4-11. [12] 陈语时,刘琳婧,张世邦.新工科项目化课程:内涵、要素、特征[J].高教学刊, 2023,9(2):126-129. [13] 张弛,何鑫,宋伟东,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过程评价与反馈机制探索[J].科教导刊,2021(33):84-87. [14] 潘剑伟,梁风,杨根兰.基于艾宾浩斯遗忘理论的《工程物探》教学设计[J].高教学刊,2021(11):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