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红,郑晨笛.碳中和背景下中日蓄电池产业合作:驱动因素及实现路径[J].现代日本经济,2022,41(5): 52-68. [2] 单文周. 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微[J].职业技术,2021,20(4):12-17. [3] 薛海波,吴文良,程晓燕.我国锂电池产业对外科技合作模式探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8(4):50-53. [4] 张强,韩晓刚,李泓.储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建议[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9(4):1220-1224. [5] 杨振宇,何佳兵,桂祖平.国内锂电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39(7):29-31. [6] 刘日鑫,张振杰,李浩宇,等.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22,50(1): 70-83. [7] 徐雁波,张强,张姗姗,等.锂硫电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电源技术,2022,46(3):233-236. [8] 付承华,费新坤.锂空(氧)气电池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前景[J].船电技术,2011,31(8):23-26,32. [9] 张强. 锂金属电池[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3):407-408. [10] 墨柯. 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及预期[J].新材料产业,2014(10):3-8. [11] 孙宁波,司江菊,郭娇,等.《锂离子电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5):154-156. [12] 庞越鹏,杨千逸,李慧,等.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锂离子电池行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9):139-141. [13] 李泓. 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14] 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5] 王彦辉,齐威娜.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