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建凤,武宝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0-82. [2] 焦连志.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2): 17-21. [3] 林雪治,苏考辉.高校创新创业慕课平台建设的思路及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49-53. [4] 王登翰. 论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5] 刘晓瑞,王婷,李平,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三结合”策略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山东化工,2020,49(17):212-213. [6] 王楠,朱光,何康,等.新工科形势下机电类学科竞赛教学团队建设——以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4):33-35,67. [7] 徐海星,闫秀美,高玉香,等.新工科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50-52. [8] 吴炫珊.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师型”实验教学团队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40-141. [9] 赵旭,索浩,王丹.“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1):10-14. [10] 庞桂兵,赵琛,卜繁岭,等.地方高校教学科研型团队建设探析——以面向新工科建设为背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 64-70. [11] 江森汇,陈秀华.“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 2019(34):148-149. [12] 程蓉,刘长勇.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2):149-151. [13] 李雪,李胜利,郭菁,等.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10):125-126. [14] 章桂贤,范铭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5):113-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