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卜庆伟,王建兵,王春荣,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22(10):93-96. [2] 刘颖,秦宏伟,张继芳.基于BPR的高校学科交叉的集成管理研究[J].科技风,2022(13):139-141. [3]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51-57.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 27-31. [5] 姚佳烽,邓琪,刘凯.基于医工融合的高端医疗装备研究进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22,51(2):1-4,8. [6] 单博,周学良,何悦琦,等.中国医工协同存在问题及发展模式的思考[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21(4):7-8. [7] 朱松盛,段磊,王伟,等.“医工融合”培养创新型医学工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 212-214. [8] 陈学思. 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9] 郝丽娜,李莹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现代盐化工,2021,48(6):16-17. [10] 龚薇,李幼农,斯科.医工信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1):3-4. [11] 王星,侯文生,徐志玲,等.“工程生理学”课程在促进医工融合中的探索[J].科教导刊,2021(3): 97-99. [12] 毕晓艳,罗晓飞,肖嘉莹.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5):50-52. [13] 孙安强,康红艳,蒲放,等.医工交叉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1):163-167. [14] 王辅之,杨枢,张浩,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工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隐性影响因素探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0,43(5):372-376. [15] 张堃,付君红.基于“医工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240-242. [16] 边智伟,陈兴智,杨枢,等.医工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1):37-39,44. [17] 王莉,林佳,曹蕾,等.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医工融合教学探析——以《生物信息学前沿》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42-146. [18] 周超,郝冬冬,张洪文.“交叉学科”选题下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与探讨——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为例[J].高分子通报,2022(3):79-82. [19] 王晨波,班戈,陈坤.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医工融合的医学工程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法初探[J].科技风,2022(11):145-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