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健.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13,24. [2] 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3] 范良志,江珂,朱海平,等.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2):32-38. [4] 张海生,张瑜.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9,7(6): 81-93. [5] 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6] 王飞,刘胜辉,崔玉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 2021(3):63-66. [7] 杜圣东,杨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工科教育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7):106-110. [8] 周萌,曹政才,吴启迪.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五位一体”的机器人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66-70. [9] 吴秦,宋晓宁,杨金龙.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34):131-134. [10] 谢果,徐永,陈云良,等.“双碳”背景下面向新能源传热学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 2022,8(20):140-143. [11] 刘盈,张镖,王丽丽,等.基于翻转课堂-PBL的混合式“金课”教学——以“药物分析”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0):92-97. [12] 秦大伟,罗天雨.目标问题导向式在线教学模式探析[J].广东化工,2021,48(2):242-243. [13] 江维,罗维平,薛勇.“新工科”模式项目驱动法在机器视觉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1,40(3):115-119. [14] 龙淑嫔,张春柳,陈胜利,等.基于产业联盟背景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机器视觉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20(12):213-215. [15] 李春,韩琪,曾亮华.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助推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1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