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冬.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机制与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90-104. [2] 周倩,胡志霞,石耀月.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6):54-60,126. [3] 刘香萍,张湘伟.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3(4):125-127. [4] 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5] 赵伟卓.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4):27-29. [6] 徐晓飞,沈毅,钟诗,等.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8-24. [7] 朱恬恬,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3):83-93. [8] 王洪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1-27. [9] 马璐,乔钢,张海刚,等.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0): 58-61,66. [10] 印鹏. 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4):114-115. [11] 马廷奇. 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视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5):118-126. [12] 李亚员,牛亚飞,李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成效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 2021,15(4):115-124. [13] 周香,闫文平.“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机理、价值及路径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2):216-221,248. [14] 缪顾贤,马艳丽.创新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产教融合视域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9):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