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 [2] 严涛,赵菊梅.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21(4):133-135. [3] 路冬,魏艳,柯文德,等.“新工科”背景下以国际引领、产教融合、能力递增为特色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10):17-20. [4] 张银南,罗朝盛.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5):98-100. [5]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 27-28. [6]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10-11. [7]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8]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9] 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3-35. [10] 黄纬,张建德,彭焕峰,等.聚焦行业特色构建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高教学刊,2022,8(23): 19-22. [11] 花国祥.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9): 109-111. [12] 蔡红霞,刘丽兰,王小静.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107-110. [13] 黄雷,袁军堂,殷增斌.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30(7):177-180. [14] 张瑜,杨嘉悦,易湘斌.TRIZ创新方法融入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5-136. [15] 曾凤,崔州平,郑骊,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赛教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9):104-106. [16] 王娟,王秀秀,李卫霞.新时代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路径探寻——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4):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