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么新,朱黎阳,王小珏.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1,14(8):13-17,39. [2] 崔孝炜,狄燕清,周春生,等.循环经济视域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1(1):12-15. [3] 陈齐樑,郗永勤.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6(5):7-8,12. [4] 付允,林翎,高东峰,等.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内涵与系统模型研究[J].生态经济,2012(10): 58-61. [5] 曹小娜. 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15-21. [6] 姚爽.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6. [7] 夏新曙,王孟,钱庆荣,等.协同创新视角下资环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1,14(1):5-10. [8] 刘以凡,刘明华,林春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7(4):102-104. [9] 刘明华,刘以凡,王晖强,等.“双一流”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与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10(8):13-16. [10] 程芳琴,曹丽琼.交叉学科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50-52. [11] 张旭芳. 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方法及途径研究——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3):58-62. [12] 夏新曙,冯云珠,廖文琛,等.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初探[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8(5):8-13. [13] 韩晓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1):38-40. [14] 薛长国,滕艳华,杨占奎,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材料课程建设[J].广东化工, 2013,40(19):174,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