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玉书. 中美人工智能战略及政策的比较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1):1-24. [2] 武琼. 韩国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J].情报杂志,2021,40(4):67-73,49. [3] 孙浩林. 德国更新《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J].科技中国,2021(4):99-101. [4] 张东,徐峰.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政策走向及其对中美人才竞争的影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36(7):5-8. [5] 汝绪华. 加拿大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何以兴盛——人才生态系统视角的审视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2):16-23. [6] 龚克. 关于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三层思考:WHY、WHAT、HOW[J].中国科技教育,2021(9):6-7. [7] 邓秀慧,王琦,蔡玮.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理工融合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4):122-124. [8] 杨波,梁晟.浅谈地方高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7(1):99-103. [9] 武迪,戴琼海.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战略的道与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13-15. [10] 丁佳豪,赵程程.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流动趋势判读及对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79-81. [11] 朱斐. 产教融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1-3. [12] 邵文泽,刘媛媛,叶路月,等.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育中高年级本科生人工智能知识和科研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188-189. [13] 刘君,王学伟,梁静.人工智能时代“教研赛训”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258-263,269. [14] 鲍宇. 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兴趣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5):47-49. [15] 江虹,邵向鑫,李冬,等.工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37(2):5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