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杰刚,梁颖.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10):279-280. [2] 秦璐,董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江苏高教,2022(12):90-94. [3] 卢颖,陈国强.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5):23-26. [4] 王磊,杨静,陈华.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1(3):56-63. [5] 张力. 新工科背景下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育人新范式[J].江苏高教,2022(10):74-79. [6] 李培根. 工程教育需要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1-8,200. [7] 申丽,吴学玲,曾伟民,等.基于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的《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4,62. [8] 李雪威,王文俊,郄海霞,等.新工科项目式教学多元融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智慧社会与大数据智能”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6):27-33. [9] 袁涛,申哲民,程金平.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环境化学差异化教学品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39-42. [10] 赵彪,余占清,朱桂萍,等.基于教研相融和翻转课堂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实践——以“能源互联网中能量转换与互联设备”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2,42(9):3490-3501. [11] 刘洁,陈畅频.立足同伴资源的跨学科教研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39-40. [12] 马永红,张晓会.跨学科的内涵、机理及衍变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1):30-37. [13] 王雯,杨紫怡,张燚,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环境工程基础”在信息学科的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65-170. [14] 李青锋,张自政.产教研深度融合的资源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6(2):63-69. [15] 王超,郑虹,丁义浩,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2(6):82-89. [16] 张晓芬,周鲜华.“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多元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2):77-83. [17] 付百学,倪明辉.“创客工作室”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23(7):8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