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 于少娟,吴青峰,贺玫璐. 新教学模式下电气工程类学科前沿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新能源技术应用专题[J]. 高教学刊,2023,9(12):11-14. [4] 刘畅,王云岭,谈斌,等. 基于新工科的航空电气工程训练信息化平台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22(45):25-28. [5] 周佳伟,王祖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深度融合——基于TPACK的教学推理[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42(9):20-26,34. [6] 谢耀辉,万坚,夏欣. 高校教师TPACK对线上教学效果影响状况调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56(2):304-310. [7] 呼梦颖,段建东,袁钥,等.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3): 113-118. [8] 栾广宇,张福军,张冬梅.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金课”课堂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0): 13-14. [9] 屈星,苏泽光,文娟,等.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金课”建设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22(12):93-94. [10] 申文达,范昌波,黄亚玲.“电气技术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2(47):89-92. [11] 陈燕东,段献忠,谢志为,等. 大工程观融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6): 101-104. [12] 苏娟,夏越,赵晶,等.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3,9(6):55-59. [13] 栾广宇,原冬伟,张旭. 高校“第二课堂”与赛训学融合的模式思考[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2): 124-126. [14] 许少伦,冯琳,孙佳,等. 贯通融合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6):137-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