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敬,蔡建东.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文化基因视域下的审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2(6): 22-28. [2] 刘楠,李京,王甜宇,等.基于HSM理论的中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光明中医,2023,38(15): 3050-3052. [3] 许永花,李晓明,刘金明,等.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1):138-140,158. [4] 郭素娟,于琳琳,张洪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1):60-64. [5] 潘柏.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75-82. [6] 叶静,郑梦泽,黄春芳.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3(4): 88-95,187. [7] 李永明,吴金霞,佟绍成.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5(2):118-120. [8] 毕新,杨智钦,吴铁钧.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与教”[J].江苏高教,2017(5):52-55. [9] 贺相春,郭绍青.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创新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9):31-38. [10] 周毅. 新文科背景下图情档学科“微专业”建设实践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6):5-12. [11] 王宇. 慕课微专业分析及其对我国慕课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8(12):23-30,80. [12] 高政,徐妲.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5):256-258. [13] 王洪才,郑雅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量及发展特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3):155-165. [14] 樊劲辉,安国庆,郝崇清,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23(23): 142-144. [15] 胡小方,张里博.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与改革[J].中国新通信,2023,25(6):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