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西,程晨,周祎.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构建——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54-56. [2] 张文聪,徐永驰,邓军,等.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贵阳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6):139-142. [3] 刘双兵. 特征模分析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42(3):20-27. [4] 蔡红红. 教师在线教学准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探究——学习者控制与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7):27-37. [5] 向泽,周卫.“新工科+大思政”视角下基础工程多元融合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23,9(24):116-119. [6] 刘雯景,李依潼,王骥,等.“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5):55-58. [7] 王筠,李建明,胡森.“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9(8):64-68. [8] 李敏. 《电磁场与电磁波》协同育人双螺旋模式的课程思政改革[J].中国新通信,2022,24(2):234-236. [9] 曹雯.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7):5-8. [10] 王旃,林平,张德华.面向新工科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42(6):277-281. [11] 姚丽娜,傅学强.新工科高校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5):148-151. [12] 王征,栾鑫,刘旦,等.“人工智能+新工科”创新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对策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90-93. [13] 黄凯峰,周瑞鸿.智能教育环境下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3,30(4):122-127. [14] 崔兰花,毕海霞,郑红伟,等.新工科背景下以知识与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5):51-5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