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颖异,陈璨,龚莺,等.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助力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J].生物工程学报,2022,38(5):2026-2032. [2] 尹仕,肖看.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1-124. [3] 何颖. 应用型本科院校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123-126. [4] 林晓. 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2-134. [5] 夏燕兰.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93-96. [6] 胡远亮,杜雨洁,车婧,等.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决赛结果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6):164-168. [7] 齐松,周勋,李帆,刘逸兴,等.构建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22):10-13,21. [8] 邓小茹,朱培毅.竞赛模式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32(1):61-64. [9] 陈临强,赵春鱼,赵燕,等.理工类大学生竞赛发展生态及治理优化——基于2012—2019年状态数据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67-72. [10] 贺武华,高学峰.杨叔子的“四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5,9(6):71-75. [11] 陈孟元,郎朗.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7(12):147-148. [12] 陈英杰,刘健,唐新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3): 246-248. [13] 徐辉,郁汉琪,褚南峰.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53-155. [14] 赵春鱼,王国银,魏志渊,等.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省域大学生竞赛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2-87. [15] 钟秉枢,张建会,李海滨,等.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7):19-32. [16] 高哲,杨开一,刘俏含.以学科竞赛为途径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6):177-179,187. [17] 王世来,林静.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8):33-34. [18]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 24-26,34. [19] 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 96-98. [20] 贾棋,王祎,许真珍,等.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实验班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32(4):29-32. [21] 徐钦民,魏春雷,何杰,等.倡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深化专业基础课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S1):185-186. [22] 戴鑫,毛江华,毛家兵.哪些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基于1292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50-153. [23] 尹妍妍,梁志强.开放实验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77-78. [24] 王世远.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3(13):127-128. [25] 付兴锋,张常年,肖秀玲,等.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01):127-128,148. [26] 罗恒,李美清,陆国栋.省域大学生竞赛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44-46. [27] 陆国栋,吴英策,陈临强,等.基于主客观综合的高校大学生竞赛质量评价探索——以44项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5):76-81,87. [28] 李明,李大鹏.高校TRIZ创新方法普及方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 134-137. [29] 檀润华.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0] 付敏,李锐,范德林.基于TRIZ的产品设计集成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3,11(2):170-173. [31] 龚成勇,李仁年,何香如,等.TRIZ创新方法剖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设计[J].水力发电学报,2020,39(2):16-24. [32] 龚成勇,何香如,李仁年,等.基于TRIZ实现“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以水电站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9):1-7. [33] 龚成勇,何香如,韩伟,等.基于TRIZ创新原理解析“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9):150-156,163. [34] 龚成勇,韩伟,王之君,等.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多元评价体系——以《水电站》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6):51-56. [35] 郑海霞,杨萍,张淑珍,等.构建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9):185-188. [36] 吴维东,张晓然,叶雨晴,等.基于竞赛数据画像的双创教育评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55-159. [37] 黄慧春,堵国樑,郑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创新与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 156-158. [38] 龚成勇,韩伟,何香如,等.基于BIM人才需求重构水利工程制图及CAD课程与效果评价[J].教育现代化,2021(17):21-31. [39] 邢胜龙.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下的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8):140-143. [40] 陈升彪. 基于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116-118,122. [41] 黄亚鑫,朱佳斌,张执南,等.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68-74. [42] 陈忠卫,胡凡,郝喜玲,等.失败后如何从头再来——基于大学生创业竞赛失败修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60-165. [43] 胡胜男,施燕斌,陈红蕾,等.面向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周期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4):48-5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