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打造双创升级版增强发展新动能
  • 打造双创升级版增强发展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再次强调创业创新,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

      推动创业创新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体现。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来看,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因素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有效办法;从长期来看,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途径。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新动能的打造提升,都需要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

      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最多、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持续高速增长向逐步减少转变,以往依靠低成本大规模劳动力投入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者的创造潜能,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素质型人口红利,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条件。从就业方面看,大力推进创业创新,不但能充分发挥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缓解就业总量压力,也能适应新生代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观念转变、追求更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为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有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位平台

      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始终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抓手。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实践,持续推动“双创”,取得了瞩目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达到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15.7%,增速超过同期GDP增速2.9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日均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有1.8万多户,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新增就业的20%。目前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占到70%以上。各类新业态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

      经过这些年的推动和发展,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位平台。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新动能,仍需在资源供给、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上加油使劲。

      多管齐下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一是进一步改进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积极推动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主体性作用,以满足和促进劳动者创业创新需要为目标,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配置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深化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公共资源和服务领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或降低各种行业和职业进入门槛。壮大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可及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延续性,让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要实施创业创新友好型的宏观政策,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实施普惠性减税降费。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力度,鼓励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资本支持创业创新和实体经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加快土地、知识产权等要素领域改革,为创业创新持续“减负”“输血”“赋能”。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业者、创业项目,提供个性化扶持政策,提高创业创新项目的成活率、成长性。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把面向市场需求和弘扬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社会创业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创业活动和创业人才的氛围,让创业创新精神内化成为一种自觉,为创业创新提供文化支撑。建立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护机制,通过法制化加强对产权的保护、对创业活动合法性的保护,对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的保障等。要建立针对创业创新者的风险保障和救济方式,以社会政策托底创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底线。

      四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根据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包括基层平台和各类创业孵化器以及创业园区等,建立创业创新服务的一体化、便利化工作机制,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及时高效的公共服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 发布日期: 2020-05-17  浏览: 275